
最近,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论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所谓的“交易”主要是指解除部分出口管制的交换。然而,正如Bessent昨天所澄清的那样,尽管美国似乎也会在关键技术上放松限制,但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依然会保持限制,因此并不能真正称之为互惠互利的协议。
在关税方面,美国将持续对中国维持55%的关税。其中包括10%的互惠关税、20%的芬太尼关税以及特朗普执政前已施行的25%关税。与此同时,特朗普表示,中国仅会以10%的关税作为反击。
美国试图将这次谈判描绘成自身的胜利,尽管这对于特朗普来说只是微妙的表现。关键问题在于,中国是否会在此时愿意表现出善意,还是会在一开始就强硬回应。
尽管特朗普希望市场相信美国在稀土出口方面获得了胜利,但实际上这只是推迟了问题的出现。中国仍然在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今后出现问题,中国可以轻易地在这方面对美国进行报复。
再者,我们是否真的认为中国会在没有相应交换的情况下自愿做出这样的让步呢?回想2019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时的大豆事件,当北京感到被迫或逼迫时,它不介意表演一出好戏。但是当实际涉及到落实时,中国会优先保证自身利益。
我预计这次习近平也将制定相似的策略。在风险不断升级的关税环境中,至少这可以避免双方最糟糕的局面。
然而,认为这是一项“交易”,且能在实现进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无疑是过于乐观。因此,别指望中国在今天晚些时候的回应中将其描绘得如此美好。
无论如何,这个所谓的“交易”或框架依然需要习近平的批准。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HUBFX | 中国回应待定,特朗普称其为“完成的交易”。